第一周目飼養最大的公蟲(52mm) |
上網查了些資料就便跑去三芝夜探,
很幸運地在一棵烏桕上發現了今天的主角:高砂鋸鍬形蟲
第一次在野外看到! 雖然都是小個體 |
我們採了一對由Randy帶回去繁殖,最後我分到了12隻幼蟲。
在這之前高砂鋸這種鍬形蟲在我印象裡,外型就是很經典的日本風鋸鍬,
沒有意外的話都想一直累代下去。
飼養第一周目
當時剛好手上有兩個品牌的木屑,臨時起意分成兩組用不同木屑飼養來看看結果,
應該很有趣。
飼養條件溫度大約24度左右,
2022/8 孵化
2022/10換木屑、容器順便分公母(公蟲1.5L、母蟲0.5L)
2023/3 陸續羽化
結果出爐:
P+B
1.5L:52mm、48mm
0.5L:41mm、35mm
B
1.5L:47mm、47mm、43mm、41mm、29mm(母)
0.5L:44mm、40mm、30mm(母)
似乎用P+B牌結果比單用B牌的表現稍微好,但應該差異不大,
可以肯定的是要養大容器一定要大(窩分錯幼蟲性別ㄌ),
而且從10月分完公母後便一罐到底,或許可以調整一下
後來在FB上翻到一篇BE-KUWA關於 前蛹期溫度與蛹室角度對日本鋸外型之影響,
日本人做了些實驗發現的結果(好猛阿真不愧是日本)
前蛹期溫度越高大顎彎曲程度越小、翅鞘比例越小; 溫度越高大顎彎曲程度越大、翅鞘比例越大 |
化蛹時溫度越高,大顎越大、腹部越小; 溫度越低,大顎越小、腹部越大 |
蛹室的角度也會影響大顎前端的延伸 |
文章作者依不同溫度條件飼養的表現 |
期待二周目飼養的調整...